随着技术的进步,生活中的“刷脸”应用也越来越常见。手机支付、高铁站安检或者是入住宾馆等,“刷脸”已经很普遍了。甚至在商场购物时,衣帽间前刷一刷脸,AI(人工智能)导购就能根据用户画像向你精准推荐个性化的服饰搭配。一些地方还在执法监督、医疗等领域广泛应用人脸识别系统,“刷脸”挂号、“刷脸”办理个税等都已成为现实。
然而,这些新技术应用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,也引发了一些信息采集与安全性方面的担忧。特别是在“刷脸”过程中,用户的姓名、性别、年龄、职业,甚至用户在不同情境状态下的情绪等大量信息都被采集并储存。这些信息如果没有妥善保管的话,用户个人隐私就有可能泄露。
人脸识别作为人工智能的重要领域,其开发应用在我国仍有巨大的拓展空间,有关部门有必要在推广应用、数据共享等方面加大引导力度,促进行业健康快速发展。与此同时,还应进一步健全相关法规,强化面部识别领域的监管力度,保障公民个人信息安全。
《网络安全法》明确规定,网络运营者收集、使用个人信息,应当遵循合法、正当、必要的原则,公开收集、使用规则,明示收集、使用信息的目的、方式和范围,并经被收集者同意。但在现实的信息收集环节中,还是有一些互联网企业没有达到法律法规与国家标准的要求,尤其是在人脸识别环节,更是缺少清晰的标准与界定。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完善实施细则,加快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,同时加大对数据滥用、侵犯个人隐私、违背道德伦理等行为的处罚力度。
作为市场主体,企业在积极谋求技术创新、产品创新的同时也要承担起社会责任,主动规范行业标准,自觉维护采集、储存的公民个人信息安全。用户自身也要加强安全意识,在尝鲜新技术、新应用的同时,注意保护好个人信息。
以上信息来源于网络,由百恒网络小编整理编辑。部分内容有删改,如有侵权,请和我们联系。